第263章(1 / 2)

无论是现在的移民还是日后的征兵戍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当祁连山一切步入正轨,可以由这条通道沟通西域,以和西域往来的经济,为这条长廊输血。

这样会形成发展的动态平衡。

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央对边疆还有足够的控制权,以及国家的经济能够养的起边疆的二十万移民,还有戍边的士兵。

一旦国弱,移民过去的齐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自立分裂,成为下一个游牧民族。

所以边境问题是一个如今还没办法解决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无解。

祁元祚想跳出王朝周期律寻找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不得,可不就愁眉苦脸了。

自《白王》传唱开,民间拥护他成为新一任元帅的声音很大。

再过不久,祁元祚要带着圣旨重新北上。

如今大齐各地征集粮草,为了河西城防此战过后国库怕要掏空了。

祁元祚算了算了时间,南北运河工程秋后竣工,正好接力河西城防,两个都是吞金兽,偏偏不干还不行。

等运河通水南北漕运会更加快捷方便,南方世家被运河压榨干了,那么北方边防就从北方世家里捞吧。

这很合理。

八月份的秋收开始了,空气中的风有了凉意。

祁元祚带着圣旨,举着祁字帅旗吹号鸣鼓再次北上。

这次他行程放慢,途径北方各个有名的望族,也不干什么,只进去坐一坐吃一盏茶,问一问他们对大齐赶走匈奴后的规划。

名利场上的人人老成精,怎不懂这是让掏钱的意思。

他们若不想掏,等这位阎罗王干完匈奴回头就得干他们了。

祁元祚名声、功绩、兵权皆在手,他们这时候反抗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这位太子在粮道上私自动刑鞭笞八世家,民间一片叫好,陛下直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公卿连个屁都没放。

交吧。

只能交了。

祁元祚搜刮了粮草还不算完,隐晦的将修边城的任务布置下去,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孤还会来的。

众人:“……”

若是放在别的时候,祁元祚还会顾忌一下世家的力量,现在?对方就是砧板上的肉,大齐的工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等打完匈奴大齐会迅速开海,组织人去海外捞一笔回血。

如此西域与海外并重再有江南运河南北交流,大齐的经济至少还能再供养几千万人口。

德乾盛世,是祁元祚能力的顶峰,再远,除非他变成神仙,否则力所不及了。

马儿哒哒的遛到了边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统御九州,每念疆宇靖谧、黎庶安宁,皆赖忠勇之臣效命疆场。

督疆大元帅上官右捷从军迄今四十八载,鞍马劳顿,矢志不渝,今牺牲沙场朕感念之至。

但军不可一日无帅,齐有储君祁元祚,虽年少但七岁射虎十五岁疾驰千里,突袭匈奴王庭,杀休屠单于,缴回王印,勇夺祁连山,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特封征边大元帅。

命卫将军祁承友、征东将军于得,辅佐帐前,望诸君奋勇杀敌卫我国土,钦此——”

圣旨来了两份,一份是封元帅,还有一份是为粮饷一事安抚诸君。

此行祁元祚带来了三十万大军半年的嚼用,还有三百万两白银、十万匹丝绸以补军饷。

秋收之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军饷拨往边关用于安民建设。

全军上下,大喜。

林定尧

随着秋收开始,边疆的驻军大幅度回调,三十万大军骤缩一半。

分配到边疆各个防线,一处也只有万人左右。

祁元祚算过一笔账。

三十万大军一天嚼用是一百五六万斤粮食,需六万农户全年劳作才能供养,加上数万匹战马的嚼用,合计的数字堪称恐怖。

这一百五六万斤粮食从长安通过马车运到边关途中至少又要消耗三十万斤。

因此,农耕时代的战争并不是全年无休的打打打,若真是一天到晚,每天都是全军出击,动不动三十万大军拼杀,最多三年就得亡国。

两国交战,不误农时,通常是农耕时互不理睬,闲下来再打死打生。

兵力大多是一两万的对峙,动员十万以上兵就属于大战了。

若集结百万兵,相当于征用全国青壮,消耗的粮食需以亿计,迄今大齐倾国之力也只能供养出一场百万的战役。

打完经济倒退三十年。

这样的战争哪怕是王朝最强盛时,也得三思。

祁元祚的到来,让回去秋收的士兵领到了拖延三个月的银钱和粮食,拿出军功簿,该赏得全部赏下去。

金银、布匹、米粮、官爵……

这场点功持续了整整一天。

全军都跃动着激昂的情绪。

第二日,陆陆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