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大院女儿奴[年代] 第331(1 / 2)
……
对话
这是个最寻常不过的, 晴天的傍晚。
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蔚蓝,夕阳远斜于戈壁。
三叉戟客机在万米高空平稳飞行,以1000公里/小时速度,就在赵凌成和陈棉棉说话时已越过泉城, 现在已到玉城, 五分钟后将到达瓜州, 然后就会离开河西走廊。
它能看到葡萄园, 大概也就三分钟时间。
但是3号葡萄园没有蓄上水,看着也没啥效果。
赵凌成倾向于那位根本没有看到,也不可能问及葡萄园。
好在还有返程, 所以事情还有得补救。
他就对媳妇说:“让魏摧云抓紧点搞, 我再给祁司令拍份电报去。”
他得跟祁嘉礼说一声,让那位回程的时候再看一眼。
陈棉棉却说:“别,免得祁司令再骂你一顿。”
再说:“相信我, 那位肯定已经看到了。”
赵凌成不理解媳妇谜一般的自信, 提醒说:“那位的身体状况很不好, 而且他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飞行对普通人来说是赶路, 但这是他的吃饭时间。他在飞机上一边吃饭, 一边还要跟人谈工作,落地之后还要工作, 哪怕祁司令提醒了,他可能也只看一眼, 3号葡萄园效果不好, 他抬头的瞬间,2号和1号就掠过了。”
陈棉棉却说:“他肯定看遍了整个河西走廊,还会专门问2号葡萄园的。”
见赵凌成一脸困惑, 她指远方:“老天爷都在帮咱们呢。现在可是一年一度的麦收季呀,你看那夕阳,它把丰收的小麦照成了遍地流金,咱们这一边是祁连山白雪皑皑,另一边是荒凉大漠,就这河西走廊水草丰美,谁能忍心不看?”
再说:“2号葡萄园那么标准一个人字,他能不多问一句?”
赵凌成出野外任务时吃了太多烦人的沙子,已经感受不到河西走廊的壮美了。
他不搞农业,甚至不知道现在正值麦收,所以他也想不到。
但陈棉棉猜得可准了,万米高空中,那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家几乎没有眨眼的,全程,仔仔细细看完了铺满整个河西走廊的,被夕阳照成流金的,熟透的麦田。
一边是绵延几百公里的崇山峻岭,一边是无边的荒凉大漠。
中间夹着一条金黄小麦流淌的大粮仓。
河西走廊,这片狭长的,丰收的沃野,它让他满心欢喜,挪不开眼。
他还特地对随行的祁嘉礼,以及手下诸多干部说:“河西走廊可是汉武大帝抗击匈奴时的大后方,是粮仓,它要不丰收,就是咱们的干部工作做的不到位。”
又说:“我听农业部的老俞讲过,它已经连续丰收超过五年了。”
祁嘉礼说:“河西人民已经能一年四季吃白面了。”
他点头微笑,但说:“那是应该的,也是咱们干部欠老百姓的,做到只算及格。”
祁嘉礼点头:“是。”
脚下是960万平方千米,那两鬓斑白的老人于每一寸土地都如数家珍。
他对河西走廊更是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曾是革命的大后方。
而如今,它用强悍的军工业,撑着国家的脊梁。
在他看来,让河西人民一年四季吃白面,是干部们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陈棉棉的政绩,其实只有‘为’和‘人’,就已经足够惊艳了。
因为它们是坐落在戈壁荒滩上的。
枯黄戈壁中的两点绿,又种植规整到,让强迫症看了都要大呼过瘾。
祁嘉礼其实不想多说,想劝这操劳过甚的老人家闭目养神。
因为到了北疆之后他还要见很多人,做很多事。
但对方执意追问:“那是人工开垦的农场吧,地方还是中央,是谁搞出来的?”
祁嘉礼思索片刻,说:“搞出农场的,和让河西大丰收的是一个人。”
他愈发感兴趣了,笑问:“男同志还是女同志,叫什么名字?”
西花厅办公室的秘书们围坐一圈,等着要记录,同机的工作人员们也全在竖耳倾听,祁嘉礼深吸一口气,说:“是一位女同志,她的名字叫……”
……
地面上,莫名的,陈棉棉连着打了三个喷嚏。
她还觉得耳朵痒痒的,心说会不会是有谁正在悄悄说她的外话?
她正想着,邱梅喊说:“小陈,我觉得不大好。”
陈棉棉正要问出什么事了,却听曾风吼说:“同学们,不好,快来拉绳子。”
邱梅也拽上了绳子,说:“这都好久了,魏科长别溺死了吧。”
一个人能憋气的时间就几十秒,但魏摧云拱进淤泥中都超过一分钟了还不出来,该不会是已经被憋死了吧,一帮学生帮着曾风拽着绳子,死命的往外拉。
终于随着boo的一声闷响,已被裹成个泥球的魏摧云被拽了出来。
连吐几大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